上世紀70年代,“的確良”風靡全國。“的確良”是合成纖維,因為其挺刮、耐穿,且可以免燙,而深受老百姓的青睞。雖然“的確良”的價格要比棉布價格高出很多,但只要商店里一有貨,就會被搶購一空。1975年,上海金山石化總廠年產10萬噸纖維生產線上線,更多的“的確良”進入到了普通百姓的家里,人們漸漸告別了補丁打補丁的日子。隨著面料的不斷開發(fā),“的確良”襯衫、“的卡”中山裝、“的卡”褲子成了男青年的著裝標準,而各種印花、提花“的確良”的出現(xiàn),讓姑娘們的衣著變得鮮亮起來?!暗拇_良”的使命 紡織業(yè)一直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建有許多紗廠和布廠,棉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1928年上海曾舉行過一次票選市花的活動,結果票選名單上沒有的棉花卻獲得了最高票數(shù)。
解放后,上海的紡織業(yè)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但由于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在“以糧為綱”的基本國策下,棉花的種植必然要讓位于糧食生產。為了解決棉花少紡織品供應不足,從1954年起我國開始發(fā)放布票,實行計劃定量供應。各種布料、成衣、床上用品以及各類紡織品都要憑布票購買。于是穿補丁的衣褲、戴保護衣袖的袖套,便成了那個年代的特征。
要解決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須引進新的材料———合成纖維 上世紀50年代,國際上開始流行一種新的合成面料,那就是“的確良”。這是一種從石油、煤炭中提煉合成的材料。60年代初,上海開始了“的確良”的研制工作。現(xiàn)已90高齡的蔡黎明老人當年就是從事“的確良”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的,那時他們試制了約三個月,就成功織出了“的確良”面料。“開始織出來的是‘的確良’府綢料,用來做‘的確良’襯衫,成品主要供出口?!辈汤杳骼先苏f,“因為原料是用外匯買進來的,所以要以進養(yǎng)出,盡可能地為國家增加外匯。” 中國人當時還沒有從石油到化纖的生產能力。60年代初,是通過進口滌綸纖維來開發(fā)“的確良”面料的,到60年代末,開始進口聚酯切片來制造滌綸纖維。因為原料都需要進口,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用于出口創(chuàng)匯?!吧系南碌摹钡男腋8小 ∪缃裆狭四昙o的人可能還記得,當年市場上有很多緊俏商品被稱作“出口轉內銷商品”,這是由于這些出口產品在質量上有某些瑕疵等原因而被投放到了國內市場。上海的綢布店是最早供應出口轉內銷的“的確良”面料的,只要一上柜臺就被一搶而空。能穿上“的確良”衣服在當時是件很時髦、很不得了的事情。
不僅“的確良”面料在綢布商店里搶手,“的確良”成衣更是在服裝店里供不應求。為了搶購衣服,還因此發(fā)生了慘劇。1968年6月16日,位于上海石門二路的紅纓服裝店有一批“的確良”襯衫要上柜,大批顧客得知這一消息后蜂擁而至,結果人多擁擠把商店的櫥窗玻璃給擠碎了,造成1死6傷。為買“的確良”襯衫不幸去世的是一位女教師,那年她才40多歲。
上海第二合成纖維廠是我國首家專門生產滌綸短纖維,也就是生產“的確良”原料的工廠。1968年這家廠的年產量是500噸,這樣的產量對當時老百姓的需求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為了滿足百姓的需求,那時全國每年要進口幾十萬噸的滌綸。生產擴大了,“的確良”紡織面料的品種也增多了許多,不僅有棉“的確良”、毛“的確良”,還有織成卡其布“的卡”,同時還試制了一些內銷產品。
那時青年人上穿“的卡”上裝、下穿“毛的”褲子,被稱為“上的下的”。腳上再穿上7元6角5分買來的皮鞋,號稱“765”皮鞋。再騎一輛新的自行車,那種感覺比現(xiàn)在開寶馬坐奔馳還要好。幸福指數(shù)就像溫度計浸在熱水里,一下子就躥得老高。
補丁不再的新時代 “的確良”不僅上海人喜歡,全國各地到上海來的人也都把購買“的確良”作為他們的重要任務。1971年,毛澤東主席坐專列南下視察,途經上海稍作休息,到了開車時間,專列乘務員們才紛紛一路小跑趕回車上??吹竭@些年輕人氣喘吁吁的樣子,主席隨口問:“干什么去了?”乘務員們報告主席,利用休息時間購買“的確良”去了,因為這東西只有上海買得到。聽到這些年輕人大談“的確良”的好處,主席沉默不語。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就和周恩來總理說:“我們能不能也搞點化纖?不要讓老百姓穿衣這么千辛萬苦。”
不久,一份有關的技術報告被送進了中南海,1972年2月5日,這份報告上有了毛主席的圈閱和周總理的批示。為了解決老百姓的穿衣難問題,中國政府決定大手筆地向發(fā)達工業(yè)國家引進石油化工裝備,來發(fā)展化纖、打通化纖工業(yè)的全產業(yè)鏈。沒過多久,全國最大的石油化工企業(yè)在上海全面開工建設,這就是后來的金山石化總廠。它的建成投產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人穿衣難的問題。
與金山石化同時被批準建設的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天津石油化纖廠和四川維尼綸廠。到1982年,這些大化纖廠全部建成投產。1983年國務院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布票。其實,在這之前,因為“的確良”的出現(xiàn),布票已不十分緊張,當時布票的最大用處是置辦結婚嫁妝。
為什么一件“的確良”會給人們留下這么厚重的記憶呢?
因為在沒有“的確良”的年代里,人們對穿衣的記憶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自從有了“的確良”以后,衣服上常見的補丁不見了,衣服變得講究、美觀、漂亮了。因此“的確良”對中國人來說,是舊穿衣時代的終結,是新穿衣時代的開始。
從2003年起,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化纖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1972年金山石化建設到1983年廢除布票,正是以“的確良”為代表的化纖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才能用這么短的時間,實現(xiàn)中國人幾千年來“衣被天下”的夢想,才能讓13億中國人都能穿得暖、穿得體面。可以說,在中國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穿衣的差距是最小的。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即使是貧困地區(qū),男女老少的衣著與發(fā)達城市的居民相比差距也是很小的。
也許今天人們已經不再留有“的確良”襯衫或“的卡”中山裝,但是人們會把“的確良”的美好記憶深藏在心底。